分享

达音科/DUNU Kima评测

前端
小型解码耳放(小尾巴):威泽/Whizzer DA1、飞傲/FiiO KA2、天使吉米/Tanchjim Space。
便携播放器(DAP):山灵/Shanling M3X、飞傲/FiiO M11S、乐图/Lotoo 小墨菊/PAW6000。

佩戴
舒适度:差/较差/一般/较好/好
kima的腔体圆润,体积不大,佩戴舒适度和牢固度都还可以。
听诊器效应:重/较重/一般/较轻/轻
原线线身比较弹,手感偏软,有一些听诊器效应,很难自缠绕。

隔音
差/较差/一般/较好/好
kima的隔音效果比较一般,无功无过的水平。

开箱
不同于达音科之前产品的直男包装,kima的包装浓度拉满,正面女仆装小姐姐非常吸引眼球(擦口水),似乎最近营销上加入二次元阵营的厂家日益增多。
0088Z8ALly4h8pkmb0u0gj30k00k0tau.jpg
正面
​包装背面是中日英注明的规格。吐槽一嘴,包装上的kima容易被看成kimo。首发购买kima会附赠立牌,而由于笔者这条是样机,所以老婆没了(哭)。
0088Z8ALly4h8pkmc2pi9j30k00k0q5l.jpg
背面
Kima的内部排列和[color=var(--m-link-text)]之前写过的Talos类似:抽开就能看到耳机本体和硬质收纳盒。
0088Z8ALly4h8pkme7hm5j30k00f0ju3.jpg
内部 0088Z8ALly4h8pkmf88yyj30k00k00vn.jpg
耳机本体
​尽管是自家的入门产品,Kima的配件水平也没有含糊,除了三种、每种各S、M、L尺寸之外,还有擦镜布、清洁棒和6.35头。
0088Z8ALly4h8pkmgi8l4j30k00b9tan.jpg
耳套和配件外观
与包装不同的是,耳机本体比较“正经”,在腔体上毫无二次元的元素,反而是K型棱角不对称且棱角分明的直男风格。
0088Z8ALly4h8pkmhyvipj30k00k0abh.jpg
面板
​腔体是铝合金磨砂,磨砂工艺还不错,手感细腻,没有毛刺感。其实相比起镜面处理,笔者偏爱磨砂,因为尽管磨砂难以实现镜面的吸睛质感,但比起那些强度不足的镜面处理,磨砂简直耐看、耐操太多了。
0088Z8ALly4h8pkmj2tehj30k00k0t9u.jpg
正面
​从背面看kima的外形有点类似于隼pro,除了泄压孔外,还有字体标识,由此可见kima是10mm dlc单动圈。
0088Z8ALly4h8pkml1wwbj30k00k00u6.jpg
背部
​kima的导管自带卡位和金属滤网,长度稍偏短;不足的是,金色的导管和机身一对比,就觉得协调性还有待提升。
0088Z8ALly4h8pkmm6sslj30k00k0t9e.jpg
背面
Kima原线外形和Talos类似,右边的接口标红,是Litz结构四股单晶铜镀银线,硬度中等,感觉如果分线器和插头换用磨砂会更搭kima一些。
0088Z8ALly4h8pkmnb0l9j30k00k0diy.jpg
原线
​同时,Kima的2pin母座和原线的0.78都是平整的无阶梯处理,这对线材玩家十分友好。
0088Z8ALly4h8pkmoc8u1j30k00k0adb.jpg
Kima
​下图是Kima的佩戴示意。
0088Z8ALly4h8pkmp8e98j30k00k0jsc.jpg
佩戴示意

声音
驱动条件:
阻抗32ohm 灵敏度108db/mw 换算得123db/vrms
驱动到0db底噪需要约0.7uv底噪电平
驱动到10db底噪需要约2.2uv底噪电平(音源无底噪时 10db底噪是恰好可闻)
前端输出阻抗最好4ohm以下
灵敏度偏高,很好伺候,直推就能出好声。
0088Z8ALly4h8pkmq1vqtj30k00b9q6r.jpg
驱动条件
测量:基于TOTLAB B&K 4195、TOTLAB iepe、华硕u7 mark ii、飞傲M11S,量程100-8000Hz。
0088Z8ALly4h8pkmr1ez4j30k00abdgq.jpg
频响曲线
​左右单元响度偏差在0.5db内,一致性优秀。
与水月雨Kato对比频响(500Hz对齐):
0088Z8ALly4h8pkms9ct5j30k009zdgv.jpg
对比频响
听感:基于糖果套,对比天使水月雨Kato+清泉套(以下简称Kato):
低频:Kima的低频量感稍多,单论低频和Kato差不多一个量级,下潜稍好于Kato,力度中规中矩,和Kato同一水平;此外弥散感偏强,流行氛围感比较到位。

中频:Kima的人声辨识度最明显,偏近,比Kato更靠近,但不至于贴脸,1-3kHz比Kato更多,反映到Kima人声泛音比较饱满,Kima的人声带有一层舒缓、柔和的染色,男女声稍偏粗厚,6-8kHz有所收敛,Kima基本听不到齿音和颗粒感,比Kato轻很多。

高频:Kima的高频亮度有所收敛,亮度和通透度都弱于Kato,乐器泛音和高频“细节”有所克制,线条感偏粗,但是顺滑,没有可闻谐振峰,没有刺激感。算是为了换取无齿音的人声,对高频亮度和锐利有所取舍。

其他:声场表现还可以,横向更突出一些,尽管开阔感稍逊于kato,但不会感到局促;而Kima的包围感和氛围感更强;整体偏暖,偏中下盘,瞬态略显一般,应付大场面会比较吃力,流行人声会比较舒服。

总结
作为比入门定位稍高的“进阶”之作,Kima不是均衡杂食思路下诞生的作品,而是为了符合此价位发烧友的口味,是走向偏中下的流行塞子,取舍也很明显:克制整体的亮度和线条感,得到的是几乎无齿音、柔和的流行氛围,从它699的定价来看,这样的风格应该会有不少初入烧的受众群体。

其他
感谢[color=var(--m-link-text)]@达音科DUNU ​的送测!
笔者尝试给Kima换上Talos的均衡套(灰色套)、天使吉米T300T和水月雨清泉套,发现换上之后高频亮度和通透感有所提高,更加均衡,当然齿音和颗粒感也稍有增多。

声明
如果有条件,线下试听是最好的选购设备方式,本文听感描述不保证适用于每个人,仅供参考。
笔者仅是一名发烧友,写这些文章纯属是兴趣使然,个人能力有限,如有错漏之处欢迎指出。
欢迎随时在微博上交流;欢迎厂商和烧友送测、借测,更新时间不稳定。
祝各位发烧愉快,希望本文可以帮到各位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已有(1)人评论

跳转到指定楼层
匿名  发表于 2022-12-2 17:30:07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